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说木叶》 教案(范文5篇)-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2024-08-21 19:08:5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木叶》 教案(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说木叶》 教案(范文5篇)》。

第一篇:《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的:

1.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2.“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暗示性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

2.从一些诗句入手引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叶”这―艺术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义?

(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4)“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5)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叶和落叶的不同?

(7)“落叶”与“落木”、“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归纳小结

(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诗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四)作业安排(1分钟)

1查阅资料总结

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义,体会诗句中不同意象所带来的不同意境。

2板书设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异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二篇:《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第三篇:《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徘岢/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饔暌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第四篇:《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木”.象.→分.析.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木叶――――――――――疏朗

相去无几――暗示性―――字千里

树叶――――――――――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第五篇:‘教案’说木叶教案

相关推荐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教案作者:小韩《说木叶》教案

小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疏朗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树叶--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

推荐专题: 《说木叶》教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的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copyright © 2010 - 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网站地图